17966210 10154558228246009 4912742579255334873 o

創業有感,最近好多提案都跟農業有關,但是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實質的幫助我想提出幾個想法給想要創業又想要跟農業有關的人參考一下:

最常見的構想概念
1.網路平台:50%
隨便搜尋一下談農業販售的隨便都超過五十個以上,有蔬菜箱、季節限定、地產地銷,更多的是的是青年務農,這一片紅海中,如果公部門繼續給補助,大概就會更快速紅海的惡化,就光這段時間聽了上百個創業構想就有50%左右都是這個範圍內的,現在架一個網站&金流物流根本不是問題了,如果這是創新服務,我實在不知道創新在哪?又服務誰?

2.產銷直購:30%
最常見的就是設立剛剛說的網路平台,因為門檻最低假象的效益也最容易,再有種一點的就是有實體販售空間,多了實際的空間與人事成本,這部分最常聽到的就是引日本的例子,有一個名詞『直銷所』,我也去收尋了一下台灣也一堆這樣的直銷所在各地,大概就是以減少中間的『剝削』為主要的概念與核心,但我想要提出的事,一個產業如果沒有立體度,也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建構,他不會變成一個產業,簡言之,把農民推向第一線,或者把創作者推向第一線真的是最好的模式?還是一種迷思呢?我在成要了解市場,但絕對不是讓瞭解變成實際的花時間去打市場,而是因為了解而知道自己的位置,甚至不被剝削而可以建構起更完整的商業生態系。

3.剩食&NG品再生:10%
賣相不好不代表就有問題,這我很認同,但賣相不好他可以有更多處理的方式,我記得都會透過分級,做不一樣的使用方式,不至於到丟棄,我想這對整個實際產業鍊的了解因該沒有很全盤,單存的用自己的想像,把自己變成勇者?把這些賣向不好的變成加工品比比皆是的。

4.以青年為主,青農返鄉:90%
這因該要怪政府沒想法,這幾年不斷消費青年而有的創新項目吧,青年是一個很好的族群對象沒錯,但是要進到市場就是要面對市場的實際狀態與考驗,現在一堆青年為主的比賽、基地、故事,我認為還是要回到每一個主體的核心價值,青年可以是加值但不能是核心。

————-
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做的主題沒錯,但是必須先明確認知我們的市場狀況,買賣很簡單,就是有人有東西賣給需要的人,而需要的人到底怎來?為何要來?找到目標客群給予這個客群需要的元素,還是要用過去守株待兔的方式已經很多人在做,也很難在真的開出新的市場,殺出血路了。

日本,是一個很值得學習的對象沒錯,我們因該好好看一下數據,別人可以為何我們不行,在市場端往往都跟規模有很大的關係,日本人口至少多出台灣人口一億人、土地面積是我們的十倍左右,再來是他們的消費習慣以及對於國家的愛用國貨,這都是跟台灣完全不一樣的狀態,再來就是一般市場與傳統市場市場價格的差異,都是造就他們有大量的聚集,簡報中可以以日本為例,但也分析一下台灣的現狀吧!因為不是要在日本做而是要在台灣。
————-

我覺得台灣農業,有許多習慣需要建立,而政府如何透過政策而讓消費者可以接觸到較多的在地食物,當需求被填滿了,進口早已滿足,又如何有市場可以消費在地產物呢?

產出與銷售,共同需要且相輔相成,然而產為內則銷為外的概念下,如何強化商品本身的價值與商品差異化,將會帶動銷售甚是回客程度,在市場端在第一階段如何展開曝光廣度(知名度),而透過客戶反應而做價格、策略、通路的調整,而這又必須搭配產的狀態以及販售的商品是否有時效性為考量的綜合評估。

而銷售的對象與範圍在策略與方式也將有所不同,大規模遠距離就會有運送、保存、退換的需求,而小規模短距離則需評估設定區域內的供需狀態,而在行銷與推展上或者商品因為減少了部分成本的回饋反映在售價,這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與方式。

但不管如何,不管用什麼方式,內產外銷的兩大區塊是不變的,而商品的本身的品質與狀態在市場上即可觀察出現實的實情,為什麼有人不需要花枝招展就可以一掃而空,反之為何有人用盡吃奶力氣仍然買氣不佳,而行銷最重要的是推動後的市場反應,而藉此內外調整,這也就是商業上最有趣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