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連接高雄縣與屏東縣鐵橋起始處九曲堂,我們發現了紀念並表彰為公忘私,積勞成疾,最後客死異鄉的日本鐵道技師「飯田豐二」紀念碑,碑文 敘述:「飯田君靜岡縣人,弱冠負笈遊東京人工手學校,修土木學。明治四十三年以功陞技師,四十四年督府將築阿猴鐵路,擢鈞為九曲堂派出所主任,以督功夫。 下淡水河身宏廣,每歲霖雨之期,怒濤啃岸,奔流決堤,氾濫橫溢,沼村被害頗大,架之以鐵橋為至難之工事,非尋常人所能當也。君承命孜孜厥職,怠忘寢食,遂 積帶成疾。」由此可知當時建造這座東南亞最長,花樑鋼鐵構造鐵橋,承載我阿猴居民心中「家鄉玄關」集體記憶,是一件困難重重的工事。
一 九一一年,因阿猴城人口及商業貿易繁榮,加上阿猴製糖工廠的規模和產糖噸量可觀,如一九一二年台糖株式會社的東港製糖工廠(即今日南州糖廠)開工製糖,一 九七二年恆春製糖工廠開始營運生產,因此阿猴製糖工廠的原料,承品源源不絕的輸往日本,而日本資本家們爭相投資,終於在一九一一年催生出「下淡水溪鐵 橋」,即今日高屏鐵橋。
明治四十四年,總督府鐵道部技師飯田豐二,受命督造九曲堂至屏東間的鐵路鋪設工程,而下淡 水溪鐵橋部分正是工程最為艱難部份,由於下淡水溪河面寬廣,再加上雨季氾濫成災,遲遲無法開工,終於在防洪工事與規導河流寬度流面,在加上利用枯水期加緊 興建,終於使西部縱貫鐵路南下延伸至枋寮。
下 淡水溪鐵橋於一九一三年完工,總長一五二六公尺,橋墩二十四座,橋體以鋼骨結構為主體,主要以板鋼鉚釘接合之花樑作為衍架基本構件,構成二十四組空間衍 架,底層橋面中間鋪設一組軌道,為單軌鐵道,為因應下淡水溪氾濫期之高水位與急流衝擊,橋墩主體為紅磚包裹外層,並以花崗岩石疊砌橋墩之上下游面,以減少 水流衝擊磚縫導致結構強度降伏危機,根據現今的耆老所述:當時建造此橋監工及技術由日本人挑大樑,做工的是台灣人,施工共分為兩組,一組負責鐵架叫「黑板 組」、另一組負責水泥部份叫「光智組」,當時日本監工很嚴格,規定每擔砂石都要經過清洗,以免含雜質,如果工人沒有按規定洗砂石,監工就會用力敲打工人, 因此下淡水溪鐵橋又稱「銀座橋」。從建造到竣工歷時三年,並於一九一四年由當時日本總督親臨主持打狗與阿猴正式通車。
西元1987年四月新高屏大橋峻工後,高屏鐵橋原本要面臨拆除命運,但經由高屏兩縣地方人士及文史工作者爭取,終免受拆除,進而被列為古蹟保存,現今與河濱公園規畫成為觀光休閒最佳去處。